
建筑历史学者刘妍:木拱廊桥频繁重建,其原因
新京报:像万安桥这类古建木拱廊桥,其价值有哪些?
8月1日,村民在万安桥上乘凉。刘妍 摄
其次,从地理位置上看,宁德地区位于闽浙两省的交界处,是山最深、路最远的区域,群山连绵、沟壑纵横。在当时,资源极为有限,文化经济又相当落后,在没有桥就没出路的大环境下,木拱廊桥的建造技术似乎更像是被逼出来的。有意思的是,通过研究匠人的宗族关系,还可以发现,那些后来有影响力的匠人在当时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,他们在宗族关系中更为边缘,(权势)力量也更为薄弱,所以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中,这批人又不得不通过建造廊桥来满足对外经济发展的需求,同时改变自身的现状。
新京报:你在万安桥火灾现场看到了什么?现场的专家会评估哪些内容?
?
刘妍:最直接的因素是在宁德有几支影响力较大的廊桥建造世家,他们都是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匠人,尤其是宁德市的周宁县和寿宁县,这两个地方有传承了7代到8代的匠人。屏南县也有传承3代到4代的匠人。
8月1日的万安桥。刘妍 摄
新京报:你认为万安桥会重建吗?
刘妍:我现场看到的和网友发的照片差不多。整个桥体有一块还立着,被烧黑了,其他的桥体部分垮掉了,但石头台基的整体状态看起来还不错。另外,万安桥桥头的那个大圣宫保住了,没有被烧。
今年8月1日,他再次来到万安桥。桥柱子上的红色楹联脱落了大半,挂在两边的灯笼有的已经没了穗儿。让刘妍和村民都始料未及的是,几天后,这座超过900年历史的木拱廊桥失火,万安桥没了。
但事实上,只有在闽浙两省建造出来的木拱廊桥,才是在真正意义上把编木拱桥这种建造理念变为了现实。在建造过程中,万安桥的建造运用了大尺度桥梁的技术,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大规模的桥梁形式之一。
但在现代社会,火灾对木制文物廊桥造成的威胁更大、更多。例如,廊桥桥身的电路设施,以及现在香烛的燃烧力也比以前强。管理不到位等也可能成为隐患,引起火灾。8月7日,我在屏南县的另外一座桥上,就发现有工作人员把桥上的照明设备拆除了,可能是受到万安桥失火事件的影响。
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
?
刘妍:编木拱桥这种建造理念,很多地方都有。我们看《清明上河图》时,知道北宋东京汴梁城外汴水河上的一座拱形桥梁,是由巨大的方木交织而成的,在国外,达·芬奇也做过类似的设计。
为了避免重建后的桥身变形,匠人们会把桥身的坚固稳定作为建造廊桥时的第一要义。
刘妍:木拱廊桥被火烧毁后,那就不是修复,而是要重建了。当然,这要建立在确定要重建的基础上,像烧毁了的木构部分肯定是要重新建造的。过去的木制桥梁,如果遭受类似的火灾后,木构部分烧毁、石基还在,那就相当于在石基上再重新建造一座木制的桥。
?
?
过去十多年,建筑历史学者刘妍持续在做的一个研究就是编木拱桥。编木拱桥是我国传统木架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。但宋代之后,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图像中,这种桥梁似乎就消失了。
木拱廊桥则是下面有编木拱桥的拱架,上面还有廊屋的桥梁。为了收集各种木拱廊桥的结构,2009年,刘妍前往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,找到了当时我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——万安桥。他回忆,那时,万安桥的桥底流着刚刚浸湿石基底部的河水,荒草被风吹着向两边倒去。不少村民坐在桥内的木凳上休憩,吹着凉风、聊着家长里短,十分惬意。
新京报记者?张建林
?
例如周宁县的匠人,他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力最大,辐射了整个木拱廊桥的分布区。在同一时期,相对于其他做木拱廊桥的匠人,这批有影响力的匠人操作的项目会更多,所以在当地,木拱廊桥数量也就多。
刘妍:很多的木拱廊桥,它的廊屋是被风雨板遮护的,所以廊屋会很暗,只有廊桥的两头会明亮些。但万安桥又长又通透,看上去就是一个狭长的客厅,这种空间感给人的感觉很舒服。
总的来说,闽浙的木拱廊桥对于当地人来讲,是信仰空间、公共空间、交通空间的一种综合体。
被誉为“万山之县”的福建屏南,至今保留着十余座年代久远的木拱廊桥,当地人每天都要穿过长长的廊道,从一头走到另一头。木拱廊桥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